close

  街談巷議
  6月7日中午,廣州地鐵3號線上,一乘客在車廂內暈倒,工作人員施救之際,卻有不明真相乘客大喊“砍人”“有炸彈”,引起其他乘客恐慌爭相逃離,6名乘客因此擦傷。類似案例在地鐵已並非第一次了,小事件的連鎖反應最後變成大事件,但有關方面似乎依然找不到有力的應對之道。那又如何能保證這種事情不再重演,人們不再恐慌呢?
  地鐵車廂困境,是社會心理的一個集中投射。當每個人都傾向於提防陌生人,且對突發事件的惡果深信不疑時,任何一個細小的水花都會變成引發恐慌的火花。人們為了追求統一的出行效率而選擇進地鐵,卻又不得不因為擔心安全問題而隨時準備逃走。兩者之間的張力之大,已經如肥皂泡般會隨時崩潰。尤其當前突發事件變成貌似高概率事件後,簡單地要求乘客冷靜對待已經不能化解這種張力了。
  面對地震,日本民眾會冷靜,這不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地震頻繁得讓人無動於衷。相反,正是因為高度同步的信息告知和無處不在的應急設備,才讓民眾的心得以安放。對於不確定性的強烈控制感,人們才會形成看起來的冷靜、紀律性和高度團結。相比之下,在狹小的地鐵一旦出事,作為“訓練無素”、“不明真相”的個體當然會本能遠離而不是看熱鬧圍觀。緊急開門按鈕就是唯一“救贖”,但地鐵卻又警告不能亂動開關,於是人們除了往一個方向蜂擁,還能怎麼辦呢?
  途徑也不是沒有,這就是透過通話系統告知司機。可麻煩依然存在,首先並非所有線路所有列車都有通話按鈕;其次,在嘈雜異常的列車中,你說的話能多大程度被司機聽明白?再有,司機知道了又能讓乘客怎麼做呢?在擁擠的車廂中,司機靠一個攝像頭何以能洞見事態全過程並給以指引?顯然,司機能做的也不過是要求大家安靜,並趕緊開到前方站點,讓乘客儘快遠離,讓工作人員進場。由此可見,在信息告知能力如此弱的情形下,讓乘客疏散其實是唯一辦法。
  一方面,我們會要求乘客盡可能保持判斷力,對受困者及時給以支援和幫助;即使幫不了,也不要去散播恐慌信息,切莫人為製造事端。另一方面,考慮到車廂是一擁擠的陌生人社會,“不知情”是這個空間中的特征,因此地鐵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電子監控網絡,完善列車和站台間的聯動及告知系統,同時提供給乘客更多的求援條件和硬件。至少,現在的乘客是難以一眼看清楚自己是坐在哪一節車廂的,想報警都講不清楚,這和其他城市的地鐵相比實在有點落後了。
  耀琪
  耀琪  (原標題:乘客暈倒引發恐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g02bgdza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